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铭记 | 汶川地震后,同济大学医学院新开了一个系!

中国灾难医学这块空白,终于被填起来了。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5月5日在成都召开。开幕式上,中国灾难预防应急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并发布了由十大学会共同签名的《中国灾难预防应急联盟专家共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委刘中民任联盟主席。

10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巨大人身财产损失,全国共10万余名医务工作投入汶川地震前后方伤员抢救,切肤之痛记忆犹新。10年间,随着中国灾难谱系变化、救灾经验的提升,从政府到民众,对灾难的认知从以往更多注重“救”上升为 “防”的层面,逐步形成“始于灾前、重于灾中、延于灾后”的系统性灾难医学救援观。

据中国灾难预防应急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委刘中民介绍:“专家们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自发组成跨学科、跨学会联合,成立中国灾难预防应急联盟,目的是联合医学界学术力量,集学术探讨、辅助决策、科技研发、队伍培训、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等能力建设及社会资源融为一体,积极筹划并推进我国灾难预防应急救援事业进一步发展。”

汶川地震后,同济大学新开了一个系


没有灾难医学,很难将损伤最小化。

2008年9月,中国高校系统内首个灾难医学系在同济大学正式成立,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担任系主任。此时距他抗震救援归来仅四个月。

正是汶川地震灾难救援中暴露的多方面问题,让刘中民意识到了灾难医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尽快向所有医护人员普及培训灾难现场救援技能,培养复合型的救治人才,才能填补中国灾难医学的空白。


一切从零开始


从2008年开始,同济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三系的学生们一进入大三,将通过两学期共64学时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习一门叫“灾难医学”的课程。

有不少人都会疑惑,这门课讲些什么?其实疑惑的并不只是同学,老师心中也在打鼓:自己只懂临床医学,缺少实践经验,更没有教材,我该怎么教?

“从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十年前,几乎是零。”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教学办公室主任罗轶玮告诉《医学界》。

在当时,国外灾难医学的培训体系已经颇为成熟。美国芝加哥大学在急诊医学或卫生管理中讲授灾难医学理论,有独立的教材、专著和课程;护理学院也开设了灾难医学课程、并设立了单独的奖学金。波兰波美拉尼亚医科大学设有专门的灾难医学专业,所设课程颇为详尽……但彼时,我国灾难医学的高等教育才刚刚起步。

罗轶玮说,由于灾难医学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灾难医学不仅涉及到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方方面面,还与灾难学、管理学、心理学、气象学、地质学、天文学、水文学、建筑等外部学科密切相关。

图:老师为灾难医学系的学生授课。


“我们没有专业的统编教材,老师大多来自临床急诊创伤专业,对灾难救援的知识并没有太多了解,他们要跟着学生一起学。”罗轶玮说,当时的老师仅20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系主任刘中民特地请到中国急诊医学奠基人之一、恩师王一镗教授亲自授课,不仅教导学生,也教导老师;还邀请国家救援队的队员来为学生进行实际培训。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如今,灾难医学系已有50位具有实战经验的专业老师进行授课。

除了师资力量不够之外,教材更是一大难题。2013年之前,我国灾难医学高等教育并没有一本专门的统编教材。在此前,能够称得上教材的,仅仅为2008年1月出版的由王一镗教授主编的《急诊医学》,全书60万字,仅有一章讨论灾难医学。除此之外,老师授课只能靠讲义。

2009年,王一镗、刘中民主编了我国第一版《灾难医学》。2013年,由沈洪、刘中民主编的国内首部《急诊与灾难医学》专业教材出版,并被列入国内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这标志着我国灾难医学学科体系的初步确立。在此基础之上,刘中民又主编出版了研究生《灾难医学》教材,这本教材增加到40万字,更强调了宏观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学科前沿的探索,而非仅仅关注于某一项救援技术。

由于灾难医学更强调实践,实训基地如何找也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罗轶玮介绍,每个学期都会安排一星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灾难实训基地训练。培训地震现场逃生,急救,野外生存训练,烧伤,攀岩,灭火等各种技能。随着灾难医学理念的深入,目前,东方医院、国家地震局凤凰岭培训基地(北京)、武警江苏总队训练基地(南京)、上海市120指挥中心都成了学生们的实训基地。

图:灾难医学系的学生在国家地震局凤凰岭培训基地(北京)受训。


“灾难医学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既懂灾难医学救援,又懂灾难救援智慧管理的专业人才。”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秘书长赵中辛教授曾这样表示。


“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特种兵”


“这批学生毕业后做些什么?”

无数人问过罗轶玮这个问题。

她说,目前灾难医学正在申请成为独立专业,但学生的就业趋势问题难以回避。“由于灾情救援的必要性,我们迫切需要培养这样一批专业人才;但由于灾情发生的不确定性,这些人平时该做些什么?"

“灾难医学实在是太特殊,真的真的太特殊了。”罗轶玮一连重复了几次,“所以平战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她说,如今灾难医学结合在临床医学系内,在临床医学的基础上进行培训,并不影响未来医生的分配。对医学生而言,多了一项技能,在未来就业分配的问题上拥有更多选择。“平常的时候是在临床一线积累着自己的工作,但是一旦有灾难发生,他们能够迅速充实到第一线,奔赴现场救援。”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于当地时间5月24日在日内瓦宣布,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和两支俄罗斯国家医疗队成为首批通过世卫组织认证评估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图:2016年5月22日,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总队长刘中民(右一)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接受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左二)与中国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右二)颁发的认证证书


这支医疗“特种兵”的60名正式队员全部来自上海市东方医院。其中,有不少都是灾难医学系的学生。

李昕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他作为骨科硕士从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在校期间曾参与灾难医学系的课程,在东方医院规培期间又参加了急诊基地的培训,两年规培毕业之后,加入了东方医院急诊外科。在临床一线的工作,让他积累了更多创伤急救的认识。2015年8月,他加入了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并于同年参加在中俄边境举行的中俄联合救援演练。参加了多次"上马"终点医疗保障,上海武警崇明演练保障等保障任务,也全程参与了救援队申请、评审并通过成为中国(上海)国际医疗队的全过程,并运用自己的临床救援知识参与了部分救援流程的编写。如今,他已经开始担任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急诊外科教秘、《灾难逃生与自救》通识课教秘、临床技能操作带教老师、规范化培训技能带教老师,将自己临床上的积累和实践经验传授给更多学生。

“这些年,医疗队参加了多次紧急事件的医学救援,还通过参与各种综合演练,不断锤炼队伍的应急能力。”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总队长刘中民说,平时,他们是临床、医技、后勤保障科室的普通工作人员,门诊、手术、值夜班、抢救病人、报课题、评职称,一样不能少;一遇突发事件,他们可在20分钟内完成集结,且装配精良,经验丰富,作为应急医疗救援的公共卫生“特种兵”队伍,奔赴各个灾区现场。

图:救援队利用蛇眼探测仪搜寻废墟中的生命迹象


图:2014年8月,昆山爆炸事故现场转运。


正是这支队伍,

在2010年全程保障了世博会期间的公共卫生安全;

在青海玉树地震时,在灾区连续奋战15个日夜,完成20台手术,救治近200名受灾群众;

连创8年上海马拉松终点医疗保障0死亡记录;

参与了昆明3•01暴恐案、乌鲁木齐5•22暴恐案、昆山工厂爆炸事故等国内多次大型灾难医学救援……

他们,在“生命线”上打过的大仗不知凡几。

如今,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已具备航空救援能力,将承担更多航空医疗转运任务。

“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能够多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事,个人忙一点,累一点,我觉得都是可以调节的。”刘中民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目前,灾难医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已从事后灾难的处理转变为事前灾难的预防和准备。这更强调公众掌握灾难医学普及知识和基础生命支持技能的重要性。

刘中民将灾难医学的理念概括为“始于灾前,重于灾中,延于灾后”。

首先是“始于灾前”,在灾难来之前未雨绸缪,做好专业队伍建设;

其次是“重于灾中”,在受灾的现场要能把生命损失降到最低;

最后是“延于灾后”,做好灾后重建、防病防疫等工作。

“因此,灾难医学不仅着重于现场救治、临时处置,平时的准备、培训、知识普及等也很重要。”

罗轶玮说,去年开始,同济大学医学院灾难医学系在网上开设了网络公开课,供全国大学生选修。目前刚开设两学期,已有超过1.3万学生自主选择了这门选修课。

除了在学生中做了大量灾难医学的教学工作,面向大众的科普工作也从未停歇。

“因为灾难突发时,90%的人并非由专业人员救出,而是靠亲戚朋友邻里自救、互救。离现场最近的人——事件目击者的救援意识和技能至关重要。让他们敢救、会救,需要法律的完善,更需要教育培训。”

2013年,国内第一部用漫画形式表现灾难避险逃生自救的科普丛书《图说灾难避险逃生自救科普丛书》出版发行。该书主编刘中民表示,该丛书共分十五册,涉及地震、水灾、火灾、交通事故、煤气中毒等常见灾难类型最简易的自救方法。

该套丛书先后获得2014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2015年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2016年中华医学科普奖、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年,由灾难医学会拍摄制作的电视片《灾难自救学堂》已经在IPTV和上海地铁的移动电视播出,教给老百姓在地震来临时,如何用床单、衣物、木棍、厚杂志等逃生或自救。

此外,上海市东方医院也联合上海各社区推广“卫生应急平安屋”。“平安屋“日常向社区居民宣传各类防灾减灾急救知识,普及推广适合居民家庭使用的常用防灾减灾应急物品,并在灾难事件发生时作为社区紧急救援临时指挥部。同时,参与东方绿舟灾难避险逃生体验馆的设计,向青少年普及这方面的科普知识等等。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这个曾出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县名单上的名字,再次遭遇特大地震。但与5年前的“5·12”汶川地震相比,人员、财产伤亡要小很多,医学救援有效性显著提升。

这背后,是多年来医疗界对灾难医学的高度关注,也是一批有见识有担当的智者不断推动的结果。

正如刘中民所说,中国的灾难医学体系就是这样一批人一点点磨出来的。

如今,全国不少高校也开设了灾难医学系,全国各省市也都成立了灾难医学分会,应急救援体系也已初步建立,国际交流更为顺畅,灾难医学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我们相信,理念深入人心,需要更长的时间。但这些理念,会像一团团火苗,由我及你,由你及他,慢慢传递给更多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